专家观点
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人才是关键
2018-04-30 16:20  浏览:286
今天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对国务院关于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情况的报告进行分组审议。审议中,常委会委员们认为,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是当前的紧迫任务,是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报告方向明确,目标清晰,发展措施切实可行。值得一提的是,多位常委会委员都关注到了同一个问题——农村人才建设。
杜玉波委员认为,建立现代农业体系需要培养一大批专门人才,以及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绿色发展理念的农业从业人员,即新型农民。因此建议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人才培养的投入和保障力度,根据建设现代农业体系的需要,支持相应的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的发展,鼓励设立或者创建相应的学科专业。特别是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大力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与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相关的职业院校,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推进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农村首先是缺人才。”邱勇委员指出, 现代化建设最难的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依赖于教育现代化。他举例说,云南一个村的贫苦户里面具有初中和初中以下学历的比例达到91%,只有小学学历的比例是58%。由于文化程度低,下一步消除贫困人口的困难越来越大。“缺人才、少文化极大地影响农业发展,比如盲目选择农作物产品,看到某种作物销售价格好,第二年大家都去生产,结果价格掉下来,农民生产积极性也受到影响。要真正把农村基础教育搞上去,同时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普及。”
“现代农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陕西有一个扶贫点,这些年变化很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返乡创业年轻人回去带动村里的发展。”熊群力委员说。
王砚蒙委员也认为加大人才培育力度非常重要,特别是对边疆农村地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一定要加大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为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撑。“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最缺的不是资源,也不是市场,最缺的就是人才。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非常令人着急。”他建议,要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人才培养力度。高等院校、各级各类的职业技术学校都应该增加定向生的招生名额,在考试、录取方面进一步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
“从宏观的角度看,农村妇女的整体素质还亟待提高,观念、能力距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两高一低’的特征(务农比例高、平均年龄高、文化水平低)导致她们在生产经营和方式上还比较保守。农业农村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在她们的生产生活当中还不够突出。”邓丽委员提出,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尤其是要增加农村中妇女的培训机会,让她们能够更好地提高从事农业农村生产和适应现代化农业的能力。
邓丽介绍说,有调查显示,农村妇女所从事产业还是以传统种植为主,从事农产品加工、农事服务的比较少,从事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刚刚起步。“农民特别是农民现在主体力量(女农民)反映出的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如果这些农民的能力、意识、整体素质不作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加以应对的话,从工作来看还是缺少一个重要的长期基础的支撑”。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