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中药材+扶贫等于致富,农民新出路?
2018-07-27 15:29  浏览:246
经常听到有人说药市如股市深如大海,面对中药材市场大多望而生畏,浮动的价格摸不透的药市,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情况时有发生,药材不像种树等待就行,需要大量的技术基础与对市场信息的把控,但是风险与收入往往成正比,怎样才能打开中药材市场的新密码,一起探讨!
对于信息闭塞、技术落后的农村来说自产自销中药材有些不现实,所以能够依靠政府,借扶贫的风搭上中药材的致富车显得尤为重要。
而对政府来说,中药材作为扶贫项目是一种三全其美的事情,主要有三条:
一是中药材绿色、健康的特征,十分符合各地产业结构调整大主题。
二是我国中药材资源分布范围较广,适应性强,适合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发挥地域特色。
三是中药材种植,利于与当地旅游、养生和医药工业等产业链深度对接,是较好的地方协同区域经济模式。
政府这么看好中药材,那么到底扶贫和药材怎么有机结合?
首先,以中国贫困省贵州的中药扶贫项目为例讲一下中药材+扶贫的运转模式。简单了解后会发现,他们是以制药公司+政府单位+农户三效合一的模式,打破各方短板,各司其职,在进行有效合作。
政府作为中间协调和保证人,保证双方的合作关系以及利益分配,把控制药公司的品质,把优质资本引进扶贫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辅助公司把贵州独特的民族风情、优越的生态环境优势,与自身产业进行深度的资源优势对接,保证公司与农民的利益,作为扶贫战的有力桥梁。
有了政府的依托,企业全权负责农民自发生产时存在的短板,囊括前期的规划、整体的运营、产品技术完善、渠道的开拓等一系列问题,建设成标准化的中药产业园区的同时进行苗药药材濒危保护品种的种植技术研究,开展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和种苗培育。
不仅如此,走进扶贫点的企业,还结合自身资源多方面发展,结合中药材产业进行大数据+大健康体系的搭建,辅助一些政策的实施。
有效地把第一、二、三产业贯穿起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布局可从田间地头延伸到医院药房及药店等领域,上至药材种植、药材交易,下至生产开发、终端销售,贯穿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业务渗透至中药产业链各个关键环节。
借助企业的力量,农户在有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下可以安心生产,在带动就业的同时,让一村一品有一个发力的地方,解决贫穷落后的问题,提高当地人的经济水平。
有公司助力,政府做靠山,扶贫加药材致富是一个很好的出路,但是真的就能一步登天,还有一些潜在问题值得关注。
追求短期效益,药材品质不稳定,生产发展存隐患
中药材规模种植一定要严格按照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有的农户在中药材田间管理过程中为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加大施肥量,从而导致重金属或农残大幅超标。
此外,对于根茎类药材品种也有药农大量使用生长素,以达到增量的目的。一种叫“壮根灵”的生长素便在麦冬、党参等根茎类药材产区被药农广泛使用,泛滥成灾,这直接降低了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同时也对大众的身体健康带来安全隐患。
盲目发展种植,未重视中药材种源质量
由于目前部分药材种子的生产仍存在不规范采收和种植的情况,最终导致药材质量不稳定。以当归为例,当归育苗对种子要求非常严格,选用不同的种子就育出不同的苗子。用头穗种子、老熟种子或者提前抽苔的当归植株结的种子种出的当归,抽苔率均偏高。且在栽培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年生当归种子种出来的当归抽苔期要比正常种子种出来的明显提前,且抽苔率也比正常高出40%—50%。
缺乏长远科学规划,对产业链了解不足
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盲目推广中药材种植后的几年,部分产地便处于无序种植的状态,各家各户各自为政,致使产地中药材品种多、单品种产量小、产品质量次,种植上不了规模。同时,又因为没有充分对接市场和深入分析产业发展现状,所以缺少能占领市场的主导和优势品种。
产品滞销问题突出,应对市场冲击力薄弱
有部分中药扶贫效果较差甚至越扶越贫的地区,其制定的中药材种植扶贫项目,前期在选择种植品种时缺乏市场调研,存在着盲目跟风现象,与预期市场的实际需求脱轨。最终导致药材虽然丰收,却没能达到预期的扶贫效果。
风险与成本一般情况都是成正比的,所以中药材市场是可以考虑的范畴,但是一定要学会与政府合作取得技术和信息支持,不然风险很大。
你觉得中药材+扶贫能不能给村民带来曙光?为什么?欢迎在土淘头条留言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