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解决匿名
- 2019-05-10 16:26
- 匿名
- 2019-05-10 16:21
展开全部
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扩展资料:
三农问题主要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实行的是充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开始推动农村产业化进程。同时中国农业产品开始面对外国农业大国的竞争,单一的家庭生产单位无力进行市场竞争。
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开始起飞,与同期中国总体经济的发展相比,第一产业的发展程度远不及第二、第三产业发展。
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因而农村地区开始出现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但城市并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提供,从而形成大量集聚在城内而没有工作的农民工群体。随之而来的就是农村地区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开始减少,引发更多的农民进城“找工作”,形成恶性循环。
由于农业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而农村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3/4,他们的总体生活情况是中国总体生活情况的最主要体现。农村的发展将是实现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最大的挑战,从而使三农问题成为当前社会中显著的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用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指导乡村振兴
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
1、农村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条件,也叫乡村。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是不同于城市、城镇而从事农业的农民聚居地。
2、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研究农业的科学是农学。
3、农民,指长时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语出《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农民,有工民,有商民。即士农工商四民”
扩展资料:
1、为增添“三农”发展活力,推动体制机制改革顺利进行,中央财政积极安排相关支出,勇于承担取消农业税收制度、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等所带来的必要成本,构建了促进农业农村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2、“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中共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
3、取消面向“三农”的各种收费,包括取消、免收或降低标准的全国性及中央部门涉农收费项目150多项,取消农村“三提五统”、农村教育集资等收费项目。
4、减免涉及“三农”的税收。除免征农业税外,还对农机、化肥、农药实行免税政策,制定实施了与农产品有关的进口税收优惠政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三农 百度百科_三农问题